厦门第一个工业区后江埭的前世今生

时间:2024-12-13 08:00:35 浏览:100


原先遍布老厂房的后江埭工业区,现已成高楼林立的社区。记者 唐光峰 摄

海西晨报讯(记者 林爱玲 实习生 江婷婷 张明明)后江埭(dai),对许多厦门的年轻人来说,只是途经厦禾路时公交车上播报的一个站点。而对于习惯将其念成后江埭(di)的老厦门人而言,它是一个承载了太多回忆的地方,是一个连接厦门工业发展前世与今生的地方。

因为,这里原本是厦门第一个工业区,厦门罐头厂、厦门酿酒厂、厦门橡胶厂、厦门工程机械厂等名气响当当的企业,都曾在此设厂。

1953年,从零出发、艰苦草创,厦门工业从后江埭发祥;改革开放后引进设备、技术提升,发展攀新高;20世纪90年代,转机建制、结构调整,后江埭工业区华丽转身……一路风雨一路歌,曾经的后江埭工业区早已被现代化的商业生活区所取代,成为镌刻在厦门城市发展的脉络里的重要部分。

竹棚稻草搭车间

市民笑称机器厂为“火烧厂”

62年前,厦门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、市总工会原主席陈垂康刚满20岁,他怀揣着憧憬和忐忑,花了10元“巨资”,在同乡的自行车后座上“颠簸”了7个多小时,从晋江来到厦门。而后江埭工业区成了他在这座城市的第一个归宿,也是他奋斗的第一个起点。他告诉记者,当时厦门的工业是从零开始的。

“当时,后江埭这一片都是工厂。说是工厂,其实是一些小厂子、小作坊。”1958年7月,陈垂康进入地方国营厦门度量衡厂。两个月后,原度量衡厂、五金厂等8个小厂、小作坊合并成地方国营厦门通用机器厂,陈垂康也正式成为该厂的员工。“当时我们厂是厦门最大的工厂,员工有1500多名,说出去响当当。”但是,这样听上去“高大上”的工厂,条件依然简陋艰苦。

陈垂康回忆道:“全厂没有一台电动机床,用的是皮带牵引的老式机床。有些车间是用竹棚搭盖,棚顶铺着稻草。”因为火星容易引燃稻草,所以火灾频发。因此,当时的人们一说起机器厂,就笑称其为“火烧厂”。

从零开始拼命干

为了改变国家工业落后局面

翻砂、烧铁水、浇筑模型……回想起当年在翻砂车间当学徒的日子,陈垂康坦言“非常苦”。“但是大家咬着牙拼命干,因为大家心中都有一团火,就是我们国家工业这么落后,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。”陈垂康说。他所讲述的事,可以说是后江埭工业区创业期的缩影。解放初期,厦门工业基础薄弱,搞工业几乎是从零开始。

1953年,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,而后江埭工业区的建立就是从零建起,其资金来源还是厦门海堤工程的建设余款。厦门文史专家、厦门博物馆原馆长龚洁告诉记者:“当时,国家给厦门拨款1200万元,主要用于海堤建设。海堤建成后,还剩余300万元。后江埭工业区的资金来源正是海堤建设项目的余款。”

正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后江埭工业区,成为厦门工业的摇篮。当年,在后江埭工业区里,不仅有机器厂,还有罐头厂、橡胶厂、酿酒厂等,但总体来说设备简陋,技术落后。面对困难局面,无数人和陈垂康一样,挥洒汗水,无私奉献。

70多岁的原厦门酿酒厂职工林树铭同样饱含深情 。他拿出当年酿酒厂大门的旧照片,指着现今的厦禾裕景小区对记者说:“这一片原本都是酿酒厂的厂房,到处是烟囱。” 他非常怀念年轻时在厂里工作的时光。他说,“大家鼓足干劲忙生产,每一天都是热火朝天,全身上下仿佛有使不完的劲。”

改革开放助腾飞

工业区跨岛发展换新颜

到了20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技术和资金,后江埭工业区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。“当时我们厂成为厦门锻压机床总厂,可以生产十几种压力机,产品出口28个国家和地区。”陈垂康回忆。

林树铭介绍,1975年,酿酒厂引进了先进的瓶装酒包装线。“1978年以后,工厂里的机械设备多起来了,设备每天开足马力,工人日夜赶工,使得固本药酒、春生药酒等近10个名牌产品远销新、马、泰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,每年换回近百万美元的外汇。”1988年,酿酒厂安装了啤酒自动化罐装线和生啤桶装线。林树铭说:“厦门人都爱喝的丹凤啤酒就是我们生产的。”

厦门橡胶厂老员工黄丽端回忆道,当时橡胶厂也是厦门响当当的大厂,生产工程轮胎的全厦门只有这一家,“海燕牌”轮胎甚至远销海外。

除了更多“厦门制造”走出了国门,1998年2月23日,菲侨首领陈永栽财团属下亚洲啤酒(厦门)有限公司怡景兴业(厦门)有限公司并购厦门酿酒厂成立亚洲酿酒(厦门)有限公司,在后江埭工业区内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高潮。在完成并购的当年,亚酿创造了1997万元的税收。

1993年,厦禾路开始改造,开启了厦门旧城改造的序幕。当时改造的“第一炮”就是在原厦门酿酒厂的门口打响的。“为配合厦禾路改造,工厂后退了8米。”曾在厦门酿酒厂工作的陈卫东告诉记者。

进入新千年,厦门市提出“跨岛发展”战略,随着岛内“退二进三”城市发展策略的实施,后江埭的企业陆续搬往岛外发展———原厦门罐头厂搬往同安、原厦门酿酒厂搬往海沧……完成搬迁后,这些老厂家、老企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,继续为厦门经济腾飞贡献力量。

如今,已经82岁的陈垂康每次路过后江埭,总是忍不住驻足。高耸林立的烟囱早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取代,耳边也不再是隆隆作响的机器轰鸣,而是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声。“看到这种景象,我时常感慨,我们早已挥别过去的艰苦岁月,走进了美好的新时代。但我也忍不住怀念,怀念当时艰苦创业、奋发向前的我们。”陈垂康说,尽管后江埭工业区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,但它所代表的那段时光以及蕴藏的那颗初心,永远值得铭记、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