郡王亲王的区别(亲王固然显贵,但与郡王比起来,有不小的差距)

时间:2024-11-07 10:30:38 浏览:100

世袭罔替的郡王与降等承袭的亲王,谁的地位更高?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这个问题后,会认为亲王的地位肯定比郡王要高。这种看法没有毛病,可如果仔细比较起来,问题就没有这么简单了。

有必要说一下铁帽子王这个概念

世袭罔替就是爵位世代不变,不管承袭多少代,亲王仍是亲王,郡王仍是郡王,所以通俗地说就叫“铁帽子王”。

亲王、郡王世袭罔替的制度出现得比较晚。乾隆四十三年,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,恢复了他睿亲王的爵位,将其配享太庙。同时,乾隆又把开国诸王,即礼亲王代善、睿亲王多尔衮、郑亲王济尔哈朗、豫亲王多铎、庄亲王硕塞、肃亲王豪格、顺承郡王勒克德浑、克勤郡王岳托,将这八王的爵位定为世袭罔替。

需要指出的是,截至乾隆四十三年以前,宗室亲王、郡王世袭罔替都是标配。以礼亲王代善为例,他死后儿子亲王爵位由其子满达海承袭,只不过封号从礼亲王变成了简亲王,后来又由代善之孙杰书承袭(康亲王)。

再以顺治帝皇子福全为例,他的封号是裕亲王,死后亲王爵位由三子保泰承袭,保泰夺爵后又由其侄广宁承袭爵位。

实际上,凡是乾隆朝以前册封的亲王、郡王,其爵位都是不降等承袭的,因此世袭罔替这个说法就无需强调。

乾隆四十三年,将八个开国诸王的爵位定为世袭罔替,其他宗室爵位则是降等承袭。所以从这时开始,世袭罔替就成了宗室王公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。

《雍正王朝》有一段关外铁帽子王借整顿旗务为由逼宫的大戏,其实这个说法并不符合历史,一则清入关后,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关外铁帽子王一说;二则雍正时期根本就没有铁帽子王这个称谓。

铁帽子郡王与一般亲王地位对比

清代八个功封铁帽子王和四个恩封铁帽子王中,仅有两个是郡王,即顺承郡王和克勤郡王,他们都是礼亲王代善一脉。

第一代顺承郡王是勒克德浑,勒克德浑的父亲萨哈廉是皇太极的心腹成员,可惜的是萨哈廉死得早,皇太极改元称帝后,定宗室爵位,将原来的掌旗贝勒改封为亲王、郡王。萨哈廉拟封多罗郡王,但这年的五月就去世了,后来追封为和硕颖亲王。

追封和实封是不同的,一般情况下追封仅限于本人,而实封是可以由子孙承袭的。所以,萨哈廉死后他的儿子勒克德浑才七岁所以没有承袭爵位,到了顺治五年才正式受封为顺承郡王。

勒克德浑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宗室王公,但他的运气不好,始终没能晋封亲王,或许是他与多尔衮关系较为亲近的原因。他死后子孙中也没有出过特别杰出的人才,加上康熙以后,顺承郡王一脉已是远支宗室,所以更没有机会得封亲王。

克勤郡王的情况与顺承郡王大致是相似的,在最有可能晋封亲王的太宗朝、顺治朝没有抓住机会,到康熙以后几乎就没有机会了。

自皇太极定宗室爵位,而后经过几朝的完善,到了乾隆朝时宗室爵位制度已经形成定制。按照级别来看,亲王高于郡王,这是没有疑问的。

按照定制,皇子受封亲王、郡王后,朝廷会根据等级拨给一定数量的庄园、田产、当铺等固定财产,以及赐给一座王府。但这些财产是与亲王、郡王的爵位捆绑在一起的。

以一般亲王为例,他死后财产由承袭爵位的儿子继承,但所继承的爵位是郡王,那么按照规定他就不能居住在亲王府,而由朝廷重新建造新的郡王府。原来的赐给的庄园等财产也会被收回,重新按照郡王的级别给予赏赐。

同理,郡王死后爵位降至贝勒,贝勒再降贝子,如此往复几代之后就会变成镇国将军、辅国将军一类的低等级爵位。那么显而易见,他们的财产也会跟着减少。

而世袭罔替之郡王则不同,他们的王府、庄园等财产是世代不变的。更重要的是,两个铁帽子郡王都是开国功王,他们在入关后都封了很多的土地。而自康熙以后,随着皇子数量的增多,一般亲王所分封的土地、庄园,可能还不到这两个铁帽子郡王的零头。

不过从政治地位而言,亲王一般都是当朝皇帝的皇子,地位尊贵甚至还会参与诸多的政务,话语权比铁帽子郡王高很多。但由于降等袭爵制度的限制,他们子孙后代是没有办法保持永远富贵的。所以以子孙后代以及家族传承的角度来看,一般亲王都无法与铁帽子郡王相比。

既然谈到了这个话题,就顺便讲一下皇子亲王与一般亲王的区别。所谓的皇子亲王是指当朝皇帝的儿子,而一般亲王是前朝皇帝或是世袭罔替的亲王。

从《大清会典事例》的很多记载来看,宗室的排名有严格的等级制度,都是按照皇子、亲王、亲王世子、郡王这个顺序排列的。

抛开政治因素不谈,仅就穿着而言,皇子就要高于一般的亲王。比如咸丰帝继位之初,为了让自己的几个弟弟能够同心协力辅佐自己,曾赐给他们越份的服饰,恩准皇弟们所穿的蟒袍、朝袍的颜色、花纹以及所戴的红绒结顶,与皇子等级一样。这也说明,皇子的地位是要高于一般亲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