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色的蘑菇有没有毒(鉴别毒蘑菇的8大误区你是否也中招?)
盛夏尽管酷热,却是采蘑菇的最佳季节,尤其是下过几场雨,蘑菇的孢子便开始萌动,拱出地面,与早晨第一缕晨曦不期而遇,刚刚撑起的伞盖最为鲜嫩美味,难怪采蘑菇要趁早。这些稚嫩的蘑菇有的藏在石头缝里,有的躲在枯枝叶下,待扒开才能见到它的真容,每每发现都是一种惊喜,这大概就是采蘑菇的最大乐趣吧。
蘑菇不是植物,而是一种真菌类,通常由菌盖、菌褶、菌柄、菌丝和孢子5个部分组成。蘑菇种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,全世界蘑菇共计约36000种,可食用蘑菇大约为2000种,而已知具较明显毒性的毒蘑菇种类多达400多种,其中我国约有200多种。每年夏季是毒蘑菇的“高发季”,蘑菇中毒的事件年年有发生。
鉴别毒蘑菇的8大误区
误区一:蘑菇颜色越鲜艳越有毒
我们常见的食用蘑菇一般为白色、灰色、咖啡色或褐色,其它无毒的食用菌远不止这几种素色,也有鲜艳的颜色。如红色的红平菇、牛菌菇,黄色的榆黄蘑等都是美味的无毒蘑菇。
而“白毒伞”通体洁白无瑕,看起来很无害,实际上却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蘑菇之一,在国内广州分布多,被称为“头号杀手”。因此有毒蘑菇与颜色无关,并不是长得好看颜色越鲜艳的就一定有毒,也不是长得“灰头土脸”或素净的就一定安全。
误区二:受伤后变色流汁液的有毒
网上流传只要将蘑菇掰开或划伤后会变色,或者流出乳汁就是毒蘑菇,其实这种判断并无任何科学依据。事实上,划伤变色和流汁的蘑菇也有可口的无毒食用菌,比如松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,牛肝菌受伤断面会变蓝色。
并不是所有毒蘑菇都会受伤后变色流汁,有的毒蝇鹅膏的断面既不会变色,也不会流汁液。包括剧毒肉褐鳞环柄菇也是如此。
误区三:辛辣、酸涩或其他异味的有毒
蘑菇不是香料,不管有毒无毒,大部分没有明显气味,更别说其它的异味,所以光靠嗅觉闻很不靠谱,反而将有毒和无毒的混淆,造成误判。比如剧毒蘑菇“秋生盔孢伞”外表与食用蘑菇极像,没有任何特殊气味。
误区四:在粪便或潮湿阴暗环境生长的有毒
蘑菇子实体的含水量约为90%,大部分食用蘑菇喜欢潮湿的环境,其中有的适合潮湿通风的地方生长,而有的则喜欢在避光潮湿阴暗的地方生长。食用菌“姬松茸”就是夏季和秋季与牲畜粪便一起出现在草地上。而毒菌“铅绿褶菇”常生于小区或公园的草坪上。因此不能仅凭生长地方来简单判断蘑菇是否有毒。
误区五:生虫的蘑菇没有毒
蘑菇无论在生长过程或存放一段时间后,均有可能长虫。野生蘑菇因为生长在潮湿的环境里,免不了受各种虫害的侵蚀。有的在蘑菇的褶缝中产下卵,然后变成幼虫钻入菌杯中,有的虫卵有可能是采摘后孵化成幼虫的。
蘑菇生虫子情况受蘑菇的自身抵御、气温、湿度等因素影响。有的毒菌中的毒素对某些虫子没有作用,所以也会长虫子,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会生蛆、生虫。
误区六:有鳞片和黏液的蘑菇有毒
所谓蘑菇鳞片是指菌盖上及菌柄上出现鳞片状菌皮。造成鳞片的原因主要是子实体生长期间湿度波动大, 或者空气干燥湿度不够所引起,食用菌也会有鳞片。
另外有些蘑菇成熟的过程中会释放出黏液来帮助散布孢子,这个黏液还会在蘑菇上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,可保护蘑菇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。因此有无鳞片和黏液与蘑菇有无毒没有关系。
误区七:与银器、大米、生姜同煮变黑
有毒蘑菇的毒性较强主要毒素成分是鹅膏肽类毒素(毒肽、毒伞肽)、鹅膏毒蝇碱、光盖伞素、鹿花毒素、奥来毒素等,它们不能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,也就是说与银器、大米、生姜同煮不会产生颜色变化,不会变黑。
误区八:高温或油炸可以消除毒素
毒蘑菇中所含的毒素,化学结构非常稳定,耐高温、耐干燥,高温或油炸都不能将其破坏掉。高温汆烫只能去掉部分毒素,不能保证消除干净,中毒风险依然存在。
如何避免毒蘑菇中毒现象?
1、牢记穿鞋、戴帽、穿裙3种不要采
野外采蘑菇要时刻牢记“穿鞋、戴帽、穿裙”3种蘑菇不要采,“穿鞋”的蘑菇就是指蘑菇柄杆下面有一个菌托,将菌托比喻成鞋。例如红托鹅膏菌就是“穿鞋”的蘑菇。
“戴帽”的蘑菇是指菌伞顶上有菌盖,如毒蘑菇“铜绿球盖菇”就是有菌盖的。“穿裙”是指腰间系裙,即菌柄中间有一圈菌环,例如世界级毒菇“死帽菇”,又称为毒鹅膏或鬼笔鹅膏,属于此类。
这些有“菌盖、菌环、菌托”的蘑菇多为含毒或剧毒的鹅膏属。当然,也有一些并没有“穿鞋、戴帽、穿裙”的仍是剧毒蘑菇,蘑菇的世界也没有绝对的。
2、做到“3不要”
不认识的蘑菇不要采。去郊外遇到蘑菇不要随便采,尤其是从未见过吃过,而且还不认识的蘑菇要敬而远之。
流动摊位和不正规商店的蘑菇不要轻信,即便再便宜也不要购买,这些蘑菇来历不明,找不到源头,存在一定的隐患,一定要到熟知或正规的摊位上购买。
没煮熟的蘑菇不要吃。有的蘑菇虽然只有微毒,如果没有煮熟,仍然有中毒的风险。比如见手青这类蘑菇,主要产自于云南,目前颇有争议,有的无毒可以食用,而有的人食用了却中毒,有可能与烹饪方式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