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山越岭遇见你——南粤古驿道传奇

时间:2024-12-13 09:31:04 浏览:100


南粤古驿道:广东古代的国道


一个近年在广东很火的词走入视线——“南粤古驿道”。


提到古驿道,很多人会立即想到古装剧里快马加鞭传递皇帝诏书的情景。狭义的古驿道,指的就是古代供官员、使节来往和邮递文书的交通路线,又名“官道”。而广义的古驿道,则泛指古代区域之间人员、文书与物资往来流通的主要交通路线——除了“官道”,还有用于贸易交流的“商道”、百姓往来常走的“民间古道”以及运输粮食的“漕运”等。官道类似今天的国道,而其他省道、乡道等,作为官道的补充延展在大地角落。


与今天的国道或高速公路一样,古驿道也有自己的“服务区”“加油站”和“指示牌”。宋代开始邮驿分工,在官道上每隔60-90公里设一座“馆驿”,负责为公差人员和马匹提供给养;在县级及以上交通线上每隔20公里设一个“递铺”,负责传递政府公文;另外设有众多的“亭”或“邸站”,供人货流通停歇。古驿道上的“指示牌”被称为“路堠”,有标示里程方位的“里堠”,显示行政区划的“界堠”,还有指示交通规则的“律令堠”等,可谓应有尽有。


华夏大地上曾经古道遍布,著名的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就分别是陆驿和水驿的代表。位于今广东境内的南粤古驿道,名气虽不如它们大,但传奇色彩丝毫不减。


南粤大地三面环山,一面向海,西江、北江、东江如三条巨龙从群山之中奔涌而出,在广州附近交汇,并发育出河网密布的珠三角平原。一条条古驿道就修建于这崇山峻岭和平原旷野之间,以广州为中心向四方延伸。



穿越南岭——粤北古驿道轮番上阵


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南岭,算不上险峻,但其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且恰在我国中部,成为阻隔南粤与中原的天然屏障。开发南粤,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打通南岭天险。



幸运的是,南岭并非一座连绵的单体山脉,而是一系列山岭的组合,其中地势较低的谷地便成了天然交通孔道。著名的五岭——越城岭、都庞岭、萌渚岭、骑田岭、大庾岭,最早是指秦汉时五个军事关隘所在的山岭或台岭。有路才会设关,五岭背后其实是多条纵贯南北的古驿道。穿越大庾岭的有梅岭古道,穿越骑田岭的有连州秦汉古道、丰阳—东陂古道等。


出乎意料的是,这些古驿道越过了南岭便戛然而止,这是因为它们连接了水驿,接下来要走水路了。连州秦汉古道和丰阳—东陂古道都与北江支流连江衔接,南雄梅关古道与北江支流浈江衔接,之后顺着北江航道一路南下,直达广州。


连州秦汉古道最早是“兵道”,东汉逐渐扩展为“官道”“商道”和“文道”。从顺头岭山下至山顶,古道共有八千八百多级石阶,在山顶有“广荫亭”,又称“南天门”——从北而来称广荫亭,从南而来称南天门。千百年来,一代代商贩背着粤盐从这里进入湖南。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,这里的商旅还往来不绝。



在粤北几条古驿道中,乳源西京古道有些特别——它没有直接取道邻近的武江,而是与之平行地延伸数百公里,直到今英德附近才与北江相接。史书记载,两汉时期,当地公务活动都要百姓开船接送,由于武江弯多水急,百姓苦不堪言。东汉时卫飒带领民众逢山开道,遇水搭桥,沿途修建驿站,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,也令文书传递更加高效。


西京古道的开通还无意中满足了皇帝的一个心愿。当时汉皇想吃荔枝等岭南生鲜,而荔枝成熟时正值南方汛期,江河暴涨,若走连江或武江水驿的话,逆水行舟,速度很慢,到了京城荔枝已不新鲜,于是西京古道成了唯一的选择。只是后来因路程太过遥远崎岖,人马损伤太大,在当地官员请奏下,汉皇罢了“荔供”。


被西京古道“嫌弃”的武江,明清时水运再度兴起。武江发源于湖南,在湘粤交界处的坪石进入广东,带动了周边繁荣。抗战时期,中山大学先迁至云南澄江,后又回迁粤北,就选址坪石。其中学校总办公厅、研究院等在坪石镇上,文、理、工学院分别设于坪石周边的清洞、塘口、三星坪等地......今天去到坪石,古驿道遗址与老中大遗址交相辉映,让人浮想联翩。



南粤古驿道中,最著名的当属南雄梅岭古道。隋唐时,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,我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偏移,南粤驿道的修建也愈加频繁。唐朝时,出生于韶关曲江的宰相张九龄,为了方便家乡民众,在大庾岭主持重开梅岭古道。他亲自勘探,设计了一条科学的路线。这条新开大庾岭路,大大缩短了珠江与长江联运的距离,加速了广东“崛起”,也成为后来官员和移民南下最常走的道路。


被贬谪的苏轼走到大庾岭时,触景生情,诗曰“今日岭上行,身世永相忘”。到广东后,他抛却烦恼,过起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快活日子。古道南端的珠玑巷,是历代移民南下的中转站与集结地,被广府人视为“精神原乡”,如今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来此寻根问祖。



走向海外——香山古驿道群英荟萃


三江交汇后最终以八口入海,冲积出了平坦的珠三角平原,平原上散落着一些基岩台地形成的山丘。在入海口附近,珠海、中山、澳门等“年轻”的城市曾同属香山县管辖。在过去,岐澳古道、长南迳古道、凤凰山古道和金星门水道等古驿道往来其间,它们被统称为香山古驿道。


岐澳古道穿越五桂山,长南迳古道与凤凰山古道位于凤凰山西东两麓,金星门水道则走近海。在建设时以经济实用为原则,例如长南迳古道在选线时不走山脊,而是蜿蜒在海拔100多米的半山腰并靠近溪流的位置,以利于人们行走和休息。建造路面所采用的材料,也多是就地取材,省钱又省力。



自澳门商埠开辟后,香山的穷苦人民为了生计,形成了“走澳”现象:第一天先在附近收购芋头、红薯等农产品;第二天挑着农产品走驿道到澳门售卖,并买回咸鱼、火柴、香等澳门货;第三天拿着澳门货到驿道旁的墟市摆摊售卖。清代海禁后,一度只剩广州一口通商,澳门地位随之水涨船高,古道上变得更加热闹——除了普通民众,广州乃至岭南客商,西方商人与传教士,各路冒险家与拓荒者,出洋打拼者,都纷纷踏上这些古道。


由于毗邻南海,远离中原,香山人自古不拘泥于传统,勇于冒险和创新。鸦片战争后,香山人得风气之先,最早“睁眼看世界”,纷纷走出国门学习先进思想和知识,涌现出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人物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孙中山。他第一次离家去夏威夷求学时,便是走金星门水道出去的。



沿着这些古驿道,香山还走出了《盛世危言》作者郑观应、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、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、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、中国近代买办第一人唐廷枢、第一位华侨百万富翁陈芳等,可谓群英荟萃。如今在香山古驿道沿线及周边地区,我们仍能看到超过二十处上述历史名人故居。


不得不说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香山古驿道,其实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发展的道路。



潮客交融——饶平古驿道商旅不绝


在粤闽交界处,平缓起伏的群山之中,也有一段沧桑而神秘的古道穿梭其中。千百年来,人们贩运着食盐、粮食来往其间,养育了一代代粤东人民,它便是饶平西片古驿道。


西片古道,始建于明嘉靖年间,历史上,这里是粤闽两省四县商旅往返的必经之路。饶平靠海,盛产海盐,人们便挑着海盐,沿着古驿道直上梅州及江西等地,换回内陆地区的土特产。饶平属于传统潮汕地区,而梅州等地是客家人聚居区,由于这条古道的存在,使得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在饶平和谐交融。


从西片村到梅州大埔县枫朗镇三溪村,保存完好的西片古道共9公里。西片村地界内约4.5公里,其中约2.5公里上铺石板,根据地形起伏,路宽在1—1.5米之间变化。在一段连续有365个台阶的路上,石板齐整,步步上升,走在这天梯上,令人肃然起敬。古道旁的深山中也有许多名胜古迹,著名的伯溪泉至今活水不断。当地村民流传:“不喝伯溪泉,上不了天梯”。



如今,这条古道上仍旧有来来往往的村民,虽然相比全盛时期少了很多人气,但每逢赶集的日子,路上行人熙来攘往,仿佛回到了往日时光。来自梅州大埔三溪村的村民们,会挑着沉甸甸的扁担,盛装着自家精挑细选的瓜果、药材,走过青松矗立、山花簇拥的古驿道,前往山脚下的茂芝村售卖。


风云变幻,饶平西片古驿道始终静静蜿蜒于山区,默默守护着这个寄托着人们“饶永不瘠,平永不乱”美好心愿的小城——饶平。



水陆交汇——封开古驿道扼守西江


肇庆市封开县,汉初时名为广信县,是谓“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”。至宋代,岭南地区以广信为界,以东划为广东,以西划为广西,两广得名由此而来。这里也被誉为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和粤语发源地。能有如此之地位,得益于封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陆驿道系统。


秦始皇开通灵渠后,又在湘江上游的潇水开凿新道,连通西江支流贺水,是谓“潇贺古道”,成为长江与珠江连接的新通道。封开正位于贺水与西江交汇处,一时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和中转站——向北经贺水入长江可通往中原;向东沿西江可直达广州;向东南不远,经罗定江、鉴江可从今吴川附近出海;向西从今广西藤县北流江南下,可经平陆运河出海。发达的水驿交通,使封开成为当时中原文化在岭南传播的中心,这里的官话沿着水道传遍整个西江流域,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粤语。



除了纷繁复杂的水驿,封开县的陆驿也同样精彩。起始于肇庆市怀集县岗坪镇的粤桂古驿道,自北向南贯穿封开县长安镇,全长约18公里。长安镇地处粤桂两省三县交汇处,这段古驿道曾是明清时区域内交通要道。沿线至今有驿亭、古井和古桥等16处保存完好的古迹,其中的6座古桥堪称明清桥梁的精品。


正是由于众多水驿和陆驿在此汇合,封开成了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点。身处内陆的封开,竟修建起多所常见于沿海地区的天后宫。目前,封开境内仍有5处天后宫遗址,有的至今香火不断,可以想见当年海洋文化直抵这里的盛况。



到了近代,随着新兴交通工具的兴起,古驿道逐渐走下历史舞台。1913年,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国驿站,活跃两千年的南粤古驿道功成身退。一些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拓宽和改造为新的道路,另一些则在荒郊野岭逐渐被废弃和遗忘。


近年来,人们愈发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,南粤古驿道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。迄今,广东省内已清理出200多处古驿道及附属遗存,它们大多分布在粤北、粤东、粤西的乡村地区,遗址的发掘使当地的历史民俗、名人典故得以再次浮现,吸引着人们前往徒步、旅行、越野和探险。